目前,我旗有“鄂伦春族赞达仁”“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桦树皮制作技艺”3个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鄂伦春族篝火节”“鄂伦春族斜仁柱搭建技艺”等9个自治区级非遗保护项目,14个市级非遗保护项目,32个旗级非遗保护项目。现有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6名,市级非遗传承人24名,旗级非遗传承人62名。
非遗保护机构:鄂伦春自治旗文化馆(鄂伦春自治旗美术馆)为我旗非遗保护单位。
非遗展馆:鄂伦春非遗馆,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以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陈列内容的专业展馆,馆内展览按类型分为静态展、动态展及活态展示,静态展示通过图文、场景还原、沙盘等形式进行布展,动态展示通过光影、视频、音频等形式进行展示,活态展示通过传承人现场制作、互动等形式展示。
非遗展厅4个:托扎敏乡非遗展厅、古里乡非遗展厅、乌鲁布铁镇非遗展厅、乌力楞非遗展厅。
2023年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园被评为自治区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又纳入全国20条2022年全国非遗特色旅游线路“呼伦贝尔极致草原多彩非遗之旅”点位。鄂伦春自治旗托扎敏乡阿基伦旅游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被评为自治区级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2024年鄂伦春自治旗大杨树镇多布库尔猎民村现被评为首批市级非遗特色村镇(现公示中)。
一、3项国家级非遗项目
(一)桦树皮制作技艺2006年被评
桦树皮文化是古老的游猎民族创造的一种独特文化,这种文化的产生主要受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体现了游猎民族的文化特色。游猎民族属于森林民族,自古以来就生活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之中,在这种特定的生态环境下,他们掌握了用桦树树皮制作器皿具的技能,这种独特的民族传统工艺,经过相传,今天已成为中华民族史和世界民族具史上独具特色的桦树皮文化。
桦树皮文化在我国历史上已有悠久的历史,我国早期古代北方民族肃慎、鲜卑、女真、室韦等就已经用桦树皮做器具,用于生活之中,今天的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民族传承了这一特色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史上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造型各异、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体系。
中国北方民族独特的桦树皮文化,从地域上说主要以大小兴安岭为主,这里有茂密的白桦林,原材料极为丰富,鄂伦春人在长期的狩猎生活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桦树皮做成各种器具,用于生产和生活之中,丰富了狩猎文化的内涵,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族传统工艺,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这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世界上都有独特历史地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2008年被评
兽皮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而产生的独特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原始的狩猎生产生活,决定了他们以兽肉为食、兽皮为衣的生活方式,兽皮生活用品主要有:狍皮被、狍皮大衣、狍皮手套、狍角帽、套裤、靴子等。制作工具主要有熟皮子使用的木扎刀,“乌”“毛丹”“贺得勒”等,这是狩猎民族充分利用自身创造的兽皮文化战胜寒冷、保护自己适应环境生存的伟大创举。兽皮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三)鄂伦春族赞达仁2008年被评
鄂伦春族赞达仁是古老的游猎民族创造的一种独特文化,这种文化受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具有浓郁的游猎民族文化特色,由于受长期游猎生活的影响,形成了旋律高亢刚健、悠扬跌宕的特点。使人听起来宛如歌手在雄伟的苍茫的林海间纵情歌唱,直抒胸臆。因此这类赞达仁的特点是字少腔长,节奏自由,经过世代相传,今天已成为中华民族音乐史和世界民族音乐史上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
鄂伦春族赞达仁和各兄弟民族的民歌一样,都是经过劳动人民的千锤百炼长期积淀形成的,结构虽然简单,然而表现内容却非常丰富,曲调特点基本上五声音阶、羽、宫、徵调式多见,曲调多数为音乐段。
鄂伦春族赞达仁随着这个民族放下猎枪走出森林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难以传承发展,但它在人类历史上的影响是深远的。通过民族我们可以了解早期游猎民族的生产经济、生活方式和生活面貌。鄂伦春族民歌的基本内容
1、赞达仁(山歌体为主要的各类民歌)2、吕日格仁(舞蹈歌曲)3、萨满调(宗教音乐)
二、9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
桦树皮制作技艺、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鄂伦春族赞达仁2007年被评。
(一)鄂伦春族篝火节2009年被评
鄂伦春人非常敬仰和信奉火,视火如神。因为火对处于狩猎生产的人们而言,显得极其重要,尤其是对处于生活于北方寒冷地带的鄂伦春人,火是他们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火不但是熟食、取暖的保障,也是抵御野兽的一种武器。每到喜庆佳节夜幕降临之际,鄂伦春人都要燃起篝火,进行祭拜火神活动。用手向上、向下弹酒表示敬天、敬地、敬火神,再往火中扔两块肉等,围着熊熊烈焰的篝火唱歌跳舞,进行传统体育比赛等活动,这样的祭祀活动逐渐演变成节日而延续下来。根据鄂伦春人的这个传统习俗,1991年旗委、旗政府确定每年公历的6月18日为篝火节。每到这一天,各族兄弟同胞、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以及来自各个乡镇、村屯的鄂伦春人会身着艳丽的民族服饰欣然前往篝火节场地,参与各项民俗活动。
(二)鄂伦春斜仁柱搭建技艺2009年被评
鄂伦春民族游猎生活时期住的房子叫“斜仁柱”(圆锥形的原始住所),“柱”在鄂伦春族语中是“房”的意思。
“斜仁柱”也称“仙仁柱”或撮罗子,是森林狩猎民族早期比较原始的住房,这种住房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南北朝时期的钵室韦就是以“桦皮盖屋”,继而鄂伦春人由于世代游猎生活,继承了这一便于拆搭、迁移房屋的居室文化,一直延续到1958年鄂伦春人定居。
“斜仁柱”的建造方法是,首先用二三根粗、结实、带两杈的支杆,把它斜立起来,搭成人字形,起到支撑、固定的作用。然后用20根左右的木杆依次交叉搭在人字架上,“斜仁柱”的骨架便搭起来了。骨架搭好后,接下来便是制作覆盖物了,覆盖物有皮制、桦树皮、草或苇帘子3类。
(三)鄂伦春族剪纸2013年被评
鄂伦春族剪纸艺术,作为中国东北地区鄂伦春族人中流传的艺术形式和鄂伦春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世居大山的鄂伦春人,剪纸艺术的产生,不仅可以用来装点生活,更成了鄂伦春人表现内心世界和精神寄托。内容多以大自然花草树木、动物形象及劳动工具为主,触景生情,在剪纸人心中形成图案,直接剪裁而成。
(四)鄂伦春族舞蹈(黑熊搏斗舞)2013年被评
鄂伦春斗熊舞是古老的游猎民族创造的一种独特文化, 这种文化受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具有浓郁的游猎民族文化特色,黑熊搏斗舞也叫斗熊舞就是对熊图腾的崇拜。黑熊搏斗舞,是仿照黑熊在搏斗时的一种动作的舞蹈。可由三个人跳,不分性别、年龄和社会地位。开始时两人上身略向前倾斜,两膝略向前屈, 两手放在膝盖上,两足跳跃不息,同时两肩和头部左右摇摆,嘴里发出“ 吼、吼” 的粗犷声音。第三个人也以同样的动作参加进去,其表演似劝解两个正在吵架的舞人。有的地区用喉音“ 哼母、哼母” 作伴舞,气氛相当严肃紧张,动作勇健有力。
(五)鄂伦春狍角帽制作技艺2017年被评
鄂伦春语叫“灭塔哈”。几乎所有的鄂伦春人在冬季的时候,都戴这种狍子头皮制作的帽子。《黑龙江志稿》中记载“双耳捉然,如人生角”。在大兴安岭地区,冬季一般长达八个月。最低气温常常低至零下四十摄氏度,积雪覆盖有一百余天。冬季制作帽子的材料一般有狍子皮、猞猁皮、水獭皮等,其中以狍子头皮使用最多,也最具典型。
(六)鄂伦春猎刀锻制技艺(自治区第七批)2022年被评
鄂伦春族猎刀锻制技艺是原始古老的一种文化,具有一定的发明创造性,是北方游猎民族聪明智慧的杰作,在我国历史上古代北方民族如东胡、匈奴、鲜卑、契丹、女真等民族都经历了原始的狩猎生活,创造了古老的狩猎文化,今天的鄂伦春民族继承发展了这种文化,鄂伦春族猎刀制作技艺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它体现了人类早期的原始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三、14项市级非遗项目
桦树皮制作技艺、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鄂伦春族赞达仁、鄂伦春族斜仁柱制作技艺、鄂伦春族篝火节、鄂伦春族剪纸、鄂伦春族舞蹈(黑熊搏斗)、鄂伦春狍角帽制作技艺、鄂伦春族考浩捞制作技艺、鄂伦春猎刀制作技艺、鄂伦春鹿胎膏制作技艺、鄂伦春族“朋努卡”(口弦琴)、鄂伦春族摇篮(恩姆克)制作技艺、嘎仙洞传说。
四、32项旗级非遗项目
鄂伦春口头文学、鄂伦春赞达仁、鄂伦春吕日格仁、鄂伦春族剪纸、鄂伦春桦树皮制作技艺、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鄂伦春萨满服制作技艺、鄂伦春狩猎技艺、鄂伦春族篝火节、鄂伦春族斜仁柱制作技艺、鄂伦春族斗熊舞、鄂伦春族鹿棋、鄂伦春族萨满教、鄂伦春族桦树皮船制作技艺、鄂伦春族口弦琴(朋奴卡)、鄂伦春族鹿哨制作技艺、鄂伦春族猎刀制作技艺、 鄂伦春族狍角帽制作技艺、鄂伦春族考浩捞制作技艺、鄂伦春伊萨仁、鄂伦春摇篮制作技艺、鄂伦春诱捕工具、鄂伦春鹿胎膏制作技艺、鄂伦春昆毕制作技艺(柳蒿芽)、鄂伦春群求嫩(树鸡舞)、鄂伦春本布利(鄂伦春足球)、鄂伦春其哈密(鄂伦春狍皮靴)、鄂伦春紫苏制作技艺、鄂伦春蓝莓加工技艺、鄂伦春族刺绣、嘎仙洞传说、鄂伦春族弓箭。
五、非遗传承人
(一)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已通过公示,待文旅部正式认定(满古梅、阿基伦)
(二)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
1、满古梅,女,鄂伦春族,68岁,2010年被认定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鄂伦春狍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2、延楚林,女,鄂伦春族,61岁,2012年被认定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鄂伦春族赞达仁”代表性传承人。
3、阿基伦,女,鄂伦春族,74岁,2014年被认定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桦树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4、孟金红,女,鄂伦春族,78岁,2014年被认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鄂伦春族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5、吴玲芝,女,鄂伦春族,63岁,2019年被认定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鄂伦春狍角帽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6、何琳,男,鄂伦春族,54岁,2021年被认定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鄂伦春族斗熊舞”代表性传承人。
(三)现有市级非遗传承人24名
满古梅、延楚林、阿基伦、孟金红、吴玲芝、何琳、金脉、葛淑云、内淑梅、阿冬、色柱、何英莲、延楚卿、王大俊、关永刚、何红花、何晓华、刘利权、刘宪权、何国志、吴晨丽、曲云、关跃军、斯日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