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鲜卑的宗教信仰是萨满教,它和早期鲜卑人的生产方式是一致的,早期鲜卑以游猎为生。历史文献与考古材料印证了萨满教在早期鲜卑阶段的存在,但是随着鲜卑向农牧业的过渡,其信仰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类似的变化也在当代鄂伦春民族中发现。
满教系属亚洲北部、欧洲北极地区的整个宗教信仰的一个流派,东起白令海峡、西至斯堪的纳维亚拉普兰地区之间整个亚、欧两大洲北部乌拉尔一阿尔泰语系各族人民信仰的宗教;也有广义地借指今天世界各地原始社会土著民族信仰的原始宗教,特别是北美爱斯基摩、印第安人和澳大利亚土人的原始宗教。萨满教的萌生与发展,正是北方先民开拓寒土征服自然的第一朵精神花蕾,萨满教观念中最突出的天宇物灵崇拜观念。
我国是萨满教流行的中心地带,萨满教是近存晚期原始宗教的一种。曾广泛流传于中国东北到西北边疆地区操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蒙古、突厥语族的许多民族中,鄂伦春、鄂温克、赫哲和达斡尔族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尚保存这种信仰。通古斯语称巫师为萨满,故得此称谓。萨满教此名最早见于十二世纪中叶,我国南宋徐梦莘所撰《三朝北盟会编》卷三“据载兀室奸猾而有才,自制女真法律文字”“变通如神,其国人称之为珊蛮,珊蛮者女真语巫妪也”。清代通译为“萨满”。记述了女真人信奉的萨满教。这种信仰具有较复杂的灵魂观念,在万物有灵信念支配下,以崇奉氏族或部落的祖灵为主,兼有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内容。崇拜对象极为广泛,包括各种神灵、动植物以及无生命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没有成文的经典,没有有宗教组织和特定的创始人,没有寺庙,也没有统一、规范化的宗教仪礼。巫师的职位常在本部落氏族中靠口传身受世代嬗递。随着原始社会组织解体和阶级社会的出现,萨满教逐渐衰落。
早期鲜卑的宗教是萨满教。由于文献资料的贫乏和考古发掘材料的局限,对鲜卑萨满教的产生、发展、变化情形都不清楚,但是我们可以结合已有的历史和考古材料进行研究;还可以用后世的或现存的民族中的萨满教,作为类比性的说明。
东部鲜卑萨满教的情形没有直接的记载,一般多以《后汉书·乌桓鲜卑传》注中引王沈《魏书》有关乌桓葬俗的记载为旁证:“始死则哭,葬则歌舞相送。肥羊犬,以彩绳缨牵,并取亡者所乘马、衣物、生时服饰皆烧以送之。特属累犬,使护死者神灵归乎赤山。......至葬日夜,聚亲旧圆坐,牵犬马历位,或歌哭者掷肉与之。使二人口诵咒文,使死者魂神经至历险阻勿令横鬼遮,护达其赤山。然后杀犬马,衣物烧之。”这条资料能旁证东部鲜卑存在萨满教,首先,因为东部鲜卑与乌桓地理位置紧相连结,经济、文化多有相同之处;其次,以万物有灵为基础,并与狩猎、捕鱼、巫术活动相结合的原始信仰,正是我国北方各族萨满教的共同特征。
拓跋鲜卑的萨满教,可寻的迹象更少。《魏书》序记中记录拓跋鲜卑南迁时讲:“圣武黄帝讳诘汾。献帝命南移,山高谷深,九难八阻,于是欲止。有神兽,其形似马,其声类牛,先行导引,历年乃出。始居匈奴故地。”在《魏书·礼志》记载:“谴中书侍郎李敞诣石室,告祭天地,以皇祖先妣配......敞等既祭,斩桦木立之,以置牲体而还,后所立桦木生长成林,其民益神奉之,咸谓魏国感灵祗之应也。”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人们对与生存有关的自然现象不理解,因此把桦木的自然生长看成是神灵所赐予。这也就是鲜卑部落中原始宗教信仰。《南齐书》记述鲜卑人的祭天礼仪时说:“(平)城西有祠祀天坛,立四十九木人,长丈许,白帻、练裙马尾被。立坛上,常以四月四日杀牛马祭祀。”这条记载中保留有萨满教祭祀礼仪等祭拜形式。这种形式正体现了作为原始宗教一种的萨满教,是处于科学尚很低下时期的人类在同大自然搏斗过程中形成的,它是依赖于自然的原始思维意识的一种主观反映,是狩猎部族群体信仰共识的一种主观表现形式的延续。此外,北魏祭松与匈奴崇柳亦可视为萨满教习俗的一脉相承的反映。在鲜卑人的原始崇拜中,天神居于特殊的尊贵的地位。《魏书》卷一O八《礼记一》:“太祖初,有两彗星见,刘后使占者之,曰:‘祈之则当扫定天下。’后从之,故立其祀。又立阙二字。 神十二,岁一祭,常以十一月,各用牛一、鸡三。又立天神四十所,岁二祭,亦以八月、十月。神尊者以马,次以牛,小以羊皆女巫行事。”考古发现嘎仙洞鲜卑石室北魏石刻祝文中也有“用骏足、一元大武、柔毛之牲,敢昭告于皇天之神”的记载,可见祭祀中的马的规格高于牛、羊,反映了游牧民族重视骑乘的文化传统。崇拜星象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三国志》卷三十《乌丸鲜卑东夷传》注引王沈《魏书》谓乌丸“敬鬼神,祠毕皆烧之。饮食必先祭。”鲜卑俗同乌丸,也以“天地日月星辰山川”为自己的崇拜对象。《魏书》卷七上《高祖纪上》记太和四年(480)二月癸巳诏曰:“今东作方兴,庶类萌动,品物资生,膏雨不降,岁一不登,百姓饥乏,朕甚惧焉。其敕天下,祀山川群神及能兴云者,修饰祠堂,荐以牲璧。”《魏书》卷一0八《礼志一》记太和十五年(491)八月戊午诏曰:“国家自先朝以来,飨祀诸神,凡有一千二百于处。今欲减省群祀,务从简约。”又诏曰:“先恒有水火之神四十余名,及城北星神。今圆丘之下,既祭风伯、雨师、司中、司命,明堂祭门、户、井、灶,每神皆有。此四十神计不须立,悉可罢之。”可见北魏之先世,越是早期,祀神越多,后来才逐渐变少。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北魏正光三年(523)冯邕妻元氏墓志,刻有18种带翼的兽头人身像,并注其名为“拓远”、“拓神”、“长舌”、“迥光”等。这些正是孝文帝禁罢的鲜卑早期所祭祀的诸神的一部分。
萨满教作为人类社会最初意识形态,它是人类在原始时代和大自然进行无比艰苦斗争的产物。萨满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的思维已发展到能产生复杂幻想的地步,尽管它是荒诞的、颠倒的,但它奠定了人类文明的最初基石。萨满教本是原始社会形态的上层建筑,进入阶级社会的萨满教,是经过阶级社会改造的萨满教它早已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历史证明,它可以适应游牧业的生产方式,以及在这一基础上产生的奴隶制或是保留浓厚氏族制的宗法封建关系,但是到了以农业为主或出现城镇的封建社会,便与萨满教这一原始宗教格格不入。所以当拓跋鲜卑进入中原以后在实现封建化的过程中,作为部族原来宗教的萨满教,逐渐封建社会的道教、佛教所代替,拓跋鲜卑的萨满教消亡了。
参考文献 :《南齐书·卷五十七魏虏传》
米文平《鲜卑石室的发现与初步研究》《文物》1981年第2期
《魏书·礼志一》
《三国志》卷三十《乌丸鲜卑东夷传》
《魏书·高祖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