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鄂伦春 > 民俗民风

鄂伦春族的萨满教文化

发布时间:2023-10-17 16:32 来源:鄂伦春自治旗人民政府 浏览:
【字体大小:

    鄂伦春族是中国境内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世居东北的黑龙江流域及大、小兴安岭,以能骑善射著称于世。鄂伦春人信奉萨满教是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它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内容和祭祀活动仪式。下面主要从四个方面对鄂伦春族的萨满教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一、萨满的产生

      鄂伦春族萨满的产生及发展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今天我们只能在(古代文献)、人类学调查材料、鄂伦春人的民间文学以及现存的萨满祭祀活动中研究和探讨其产生的时代及背景,一般说来对自然的崇拜是人类最早的意识活动,也是对自然界最初认识的反映。

    鄂伦春人世世代代生活在深山密林中,在其历史发展的最初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对于自然界中的种种现象,诸如峻岭、奇特的树木、变幻云朵、电闪雷鸣等,皆认为是某种神奇的力量在指使着。祖先们认为包罗一切的宇宙天神“恩都力”主宰。山有山神“白那恰”栖息在高山峻岭、悬崖峭壁中,主宰山中的一切飞禽走兽。火有火神“透欧布坎”,它不仅给人以光明的温暖,又可以使树木山林变为灰烬;风有风神“苏义哈”,它一旦发怒便可使树木拔地而起,大地一片荒芜。除外还有雷神“阿克的恩都力”、太阳神“地拉恰布坎”、月亮神“别亚布坎”、北斗星神“奥伦布坎”等在整个自然崇拜中,鄂伦春人对山、火及北斗星更加崇拜。

    图腾崇拜是随着氏族制度的发展而形成的。那里人们不能理解人类的起源,认为某种特定的运动与本氏族有血缘联系,因而加以崇拜。鄂伦春人对运动的崇拜是同狩猎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当时的环境下,衣食都取之于野兽身上。在祖先的眼中,人不及动物的地方太多了。既没有惊人的力量,又没有快捷速度。因此,他们崇拜这些为人所没有的动物的固有之本质和力量。同时,狩猎又是一个不稳定的生产方式,尤其是在早期,鄂伦春人的狩猎工作十分简陋,在猎获凶猛野兽过程中,时常受到野兽的伤害,甚至失去生命。于是,在这种与猛野兽的生存斗争中,由于人的软弱而又产生了对动物的崇拜。在鄂伦春族的动物崇拜中熊是最普遍的。至今,这个民族对熊仍有许多禁忌。诸如:不能直呼其名“牛牛赫”。而称雄性为“雅亚”(祖父)、雌性为“太贴”熊死了,不能说死了,而要说睡着了。而且要为熊举行风葬仪式。在鄂伦春族民间口头中保留着大量祭祀熊的萨满曲调。对于马的崇拜,也是其民间文学中反映较多的。如:说唱《波尔卡内莫日根》、《英雄格帕欠》、《阿拉坦布托》中皆讲述了神马救主人的母题。今天,在部分鄂伦春聚居区,一些老猎人还保留着供养神马的习俗。在现在保存的萨满服饰上仍可见到绣制的鹿、鹰、蛇等动物的图案。

    祖先崇拜,是在母系氏族的晚期产生的。鄂伦春人的祖先崇拜表现为每一个氏族都有自己的“阿娇儒布坎“。他们深信本氏族的祖先,生前是氏族中的英雄,死后仍是本氏族的保护神。这“毛考代汗”、“根特木耳”、“吴达内”皆是鄂伦春人神话传说中的传奇英雄。鄂伦春人认为“阿娇儒布坎”不但能保佑子孙后代平安,还可以为后代消除灾难。


    鄂伦春人的万物有灵观念和多种崇拜最后发展成为各种祭祀活动,从而出现了勾通人与神灵之间的萨满。

    “萨满”一词,鄂伦春语译为“先知”、“智者”。崇信萨满教的鄂伦春人认为,萨满是勾通人和神之间的使者,它可以代表人向神祈求幸福,消防灾难和疾病。因此,在鄂伦春人心目中萨满备受尊敬和爱戴。鄂伦春族的萨满没有特权。男妇女皆可充当。男萨满为“尼然”萨满,女萨满为“阿戏”萨满,男女萨满地位平等。传说鄂伦春族最早的萨满是女性,名为尼产。充当萨满的条件主要有两种,一是世袭,另一种是得重病或怪病久治不愈,而请了萨满跳神之后就好的人,可能成为萨满。今天,生活在中国东北黑龙江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的关扣尼,就是得了重病请萨满跳神之后当了萨满。据关扣尼老人回忆,16岁那年去草甸上找马,突然胸口发闷,傍晚才勉强走回家中,结果一病不起。三个月后请氏族的萨满乌力彦(女性)跳神但无效果。后又请了关白宝萨满跳神治病,但病情仍不见好转,最后,父母只好请生活在布拉嘎汗名声显赫的赵立本萨满。赵立本萨满对其父母说:这小姑娘的病,只有当了萨满才能治愈。于是家人为关扣尼做了一件神衣,一切准备就绪。由赵立本萨满亲自请神,祈求神保佑病人,平安生活。关扣尼就这样当起了萨满。

    鄂伦春族的萨满一般分为“阿娇儒”萨满、和“德勒库”萨满两种。“阿娇儒”萨满,即氏族萨满。最初一个氏族基本上只有一个萨满,随着氏族组织的逐渐解体,分居各地的氏族组织因祭祀活动的需要,又出现了不起各自的萨满。“德勒库”萨满意为流浪萨满,他不属于某个氏族,可以到任何一个氏族中去跳神,也可以搬到某一个氏族去居住。多数鄂伦春人认为,“阿娇儒”萨满带一定的专业性,一旦成为萨满就要终身从事宗教活动。平时,他们同凡人一样参加生产劳动来维持生活,无任何特权。

二、萨满的神衣及法具

    萨满在跳神之前,首先要把自己装扮起来。神衣,鄂伦春自治旗号称之为“萨玛”。多由鹿皮缝制。长约四尺左右。过膝、领口、袖口及对襟等部位都绣有各色云形花纹,并配有许多物件。主要有护肩、飘带、铜铃、铜镜等。整个神衣约有五、六十斤重。神帽,鄂伦春语称之为“奔波里”。它的骨架最早用约十公分厚的皮子制成,后逐渐用铁代替帽子系一铁圈,上面为十字形半圆顶,在十字半圆顶上多安有两只三杈或六杈的鹿角。铁圈和铁梁全用各色布条缠起来。帽子的一圈缝上各色布条穗子,帽子的正面多坠十条串珠,遮住眼睛及半个面孔。

    萨满的法具主要有神鼓和档式。神鼓,鄂伦春语为“文吐文”。是扁平的单面鼓,呈椭圆形。鼓架多用松木制成,鼓面为狍皮和犴皮制作。鼓的背面钉有瞭皮条做的十字把手,上面装有三个铜或铁环,手伸进去就可将鼓拿起。神鼓用之前,都要用火烤一烤,使鼓面绷紧,敲击时发出清脆宏亮的声音。鼓槌,长约一尺,是用狍腿皮包裹鹿筋制成的。手柄处要系一个皮绳套,用时可套在手指上以防脱落。档式是萨满专门登记神灵的法器。多由松木制成。是一个长约50公分的四楞棒,上端系有各色的布条。每当萨满跳神之后,便将请到的神登记在档式上。即在四楞档式上刻下豁口,豁口多意味着请的神多。据说被登记上的神,永远不离开萨满,并为他服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