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鄂伦春 > 魅力鄂伦春

古老神奇的嘎仙洞

发布时间:2023-10-17 16:3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
【字体大小:

嘎仙洞洞口

 

祝文拓片

 

       嘎仙洞位于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北约10公里、大兴安岭北段顶峰东端,甘河北岸噶珊山半山腰花岗岩峭壁上。其地峰峦层叠,树木参天,松桦蔽日。洞在峭壁之上,高出平地约5米,洞口西南向,南北长90多米,东西宽27米许,高20余米,相传为仙人洞府。洞内西壁距洞口15米处,有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摩崖铭刻。

      据《魏书》载,乌洛侯国世祖真君四年来朝,“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派中书侍郎李敞去祭祀,并“刊祝文于室之壁而还”。现存铭刻的文字共201字,与史籍记载的祝文基本相符,证实为北魏王朝承认的拓跋鲜卑发祥地。洞内堆积有较丰富的文化层,对于研究拓跋鲜卑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科学价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嘎仙洞为天然大型山洞,离地面25米。洞口向西南,略呈三角形。洞内南北长90余米,东西宽约28米,穹顶最高处20余米,略分为前、中、后3室(现只开放前室),面积约2000平方米。洞内幽暗深邃,石壁平整。1980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洞内发现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公元443年(太平真君四年)派遣中书侍郎李敞祭祖时所刻的祝文。祝文刻在距洞口很近的西侧石壁上,共19行201字。字体古拙,介于隶楷之间。这一重大发现,证明了嘎仙洞就是《魏书》中提到的拓跋鲜卑的祖庙石室。

     

      祝文全文如下

      "维太平真君四年,癸未岁七月廿五日,天子臣焘使谒者仆射库六官中书侍郎李敞、傅□(此字上为“少”,下为“兔”)用骏足,一元大武,柔毛之牲,敢昭告于皇天之神:

启辟之初,佑我皇祖,于彼土田,历载亿年。聿来南迁,应受多福。光宅中原,惟祖惟父。拓定四边、庆流后胤。延及冲人,阐扬玄风。增构崇堂、克揃凶丑,威暨四荒,幽人忘遐。稽首来王,始闻旧墟,爰在彼方。悠悠之怀,希仰余光。王业之兴,起自皇祖。绵绵瓜瓞,时惟多祜。归以谢施,推以配天,子子孙孙,福禄永延。

      荐于:皇皇帝天、皇皇后土。

      以皇祖先可寒配,皇妣先可敦配。

      尚飨!

      东作帅使念凿。"

      这篇祝文是以北魏皇帝的口吻来对他的祖先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